当前位置:首页 期刊内容浏览 刊物阅读--2023第03期 正文
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与磁共振波谱观察针刺穴位局部理化特征

【作者】余燕,杨敏光,刘雨露,丁妍怡,许雯珊,江萍利,林华伟,柳维林,陈立典

【摘要】  目的  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及不同针刺条件下的穴位局部理化特征。方法  实验124SD大鼠随机分为4,每组6,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及非经非穴的穴位局部理化特征;实验2选取6SD大鼠,观察肾俞穴针刺不同时长(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)的局部血流灌注量;实验3选取6SD大鼠,观察肾俞穴在起针后(0 min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)的局部血流灌注量。结果  针刺不同穴位的局部理化特征为,针刺可增加肾俞、百会、足三里穴位局部血流灌注量及穴位局部乳酸(lactic acid, Lac)、丙氨酸(alanine, Ala)、磷酸肌酸(phosphocreatine, PCr)、葡萄糖(glucose, Glu)能量代谢水平。针刺肾俞穴不同时长的穴位局部理化特征为,与针刺前比较,肾俞穴在留针后5 min10 min其局部血流灌注量明显上升(P<0.01),之后平缓下降但仍较高(P<0.05);与留针5 min、10 min、15 min比较,留针30 min穴位局部血流灌注量降低(P<0.05)。针刺肾俞穴后效应的穴位局部理化特征为,与针刺前比较,肾俞穴在起针后6个时间点血流灌注量均显著升高(P<0.05);且与起针后5 min比较,起针15 min、20 min明显降低(P<0.05,P<0.01)。结论  针刺不同穴位其局部血流灌注量与局部组织代谢改变不同,提示穴位的局部理化特征具有位置差异的特异性。针刺时长影响穴位局部血流灌注量,但是针刺时长10 min后穴位局部变化趋于平稳,同时,针刺肾俞穴存在后效应至少可持续30 min,为临床针刺效应提供参考依据。

参考文献引用格式:

余燕,杨敏光,刘雨露,等.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与磁共振波谱观察针刺穴位局部理化特征[J].上海针灸杂志,2023,42(3):306-31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