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作者】康朝霞,司原成,韩永丽,张二伟,崔冬梅
【摘要】 目的 观察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(functional dyspepsia, FD)大鼠胃肠动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。方法 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30只。造模组大鼠根据多种因素综合干预方法复制FD模型,选取2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,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,每组10只。电针组针刺足三里和太冲穴,并在足三里穴接电针仪,共干预14 d。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、胃内残留率、小肠推进率变化,利用16SrRNA测序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。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,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,胃内残留率增加,小肠推进率下降;干预后,与模型组比较,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增加,胃内残留率降低,小肠推进率增加(P<0.01)。Adonis、NMDS、PCoA结果显示,空白组与模型组之间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,FD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。Chao1指数、Shannon指数显示3组之间物种总数无统计学差异,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均匀性与空白组存在明显差别,而电针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更接近于空白组。模型组大鼠粪便样本中缺失酸杆菌门,而电针增加了FD大鼠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,更接近于空白组。结论 F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大鼠存在明显差异,FD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物种组成发生改变。电针可调节FD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,同时改善FD大鼠胃肠动力。
康朝霞,司原成,韩永丽,等.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[J].上海针灸杂志,2024,43(7):791-79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