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作者】吴文宝,范道丰,郑冲,陈银娟,郭芳,阙彬福,连清清,邱蕊
【摘要】 目的 通过多模式影像技术观察针刺对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。方法 选取经头颅MRI证实为缺血性卒中患者116例,随机分为针刺组(60例)和康复组(56例)。康复组予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药物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,并配合肢体功能康复训练;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另予针刺治疗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期变化、头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(diffusion tensor image, DTI)中的表观弥散系数(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, ADC)值和各向异性值(fractional anisotropy, FA)以及脑灌注成像检测梗死面积和侧支循环情况。结果 治疗后,针刺组Brunnstrom分期优于康复组(P<0.05)。两组治疗后ADC值均低于治疗前(P<0.05),FA值均高于治疗前(P<0.05)。两组治疗后梗死面积较治疗前没有明显进展(P>0.05),略微减小但不明显。两组治疗后侧支循环明显改善(P<0.05),针刺组治疗后侧支循环优于康复组(P<0.05)。结论 在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基础上,针刺可能通过刺激大脑初级皮层活跃,促使大脑血流增加,尤其增加梗死周围侧支循环血流,加强梗死区域运动皮层与相关脑区的连通性,进一步激活皮质纤维束功能,从而改善卒中后肢体功能。
吴文宝,范道丰,郑冲,等.基于多模式影像技术观察针刺对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[J].上海针灸杂志,2025(2):183-189.